一、社會學傳入中國的歷史條件
(一)社會學傳入中國的主要途徑
19世紀30年代由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孔德創始的社會學,在50余年后通過西方傳教士、出國留學人員和譯著等途徑傳入中國。
(二)群學與社會學
先秦諸子百家以及宋明理學等學者對合群、治群、群體關系和天人合一等群學體系都有許多論述。他們希望建立的人際倫理與和諧社會秩序,與孔德創立的社會學宗旨有相通之道。這些中國傳統文化和其中蘊含的群學等社會思想,是社會學在中國傳播、生根與成長的土壤。
(三)章太炎和嚴復的相關譯著
1897—1903年,嚴復翻譯了斯賓塞的《社會學研究》,譯著以《群學肄言》為書名出版面世。1902年,章太炎翻譯出版了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該書綜合介紹了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和吉登斯早年的社會心理學。
二、中國早期社會學學科地位的確立
(一)隊伍和制度化建設
(1)社會學隊伍的形成。
(2)學校教育的制度化。
(3)學術團體的建立。
(4)期刊和論著的出版。
(二)社會調查的興起
1.早期自主的社會調查
近代中國科學意義上的社會調查,是以教會學校的外籍教師為主導,由中國青年教師、學生參加完成的。
2.中國社會學者新視野的實地調查
吳文藻等大力倡導功能主義學派的社區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并為完善這種社區研究方法進行了許多理論上的探討。實地研究主要代表著作有費孝通的《江村經濟》和林耀華的《金翼》等。
(三)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傳入與實踐
1.“社會學是一種科學”
李達的《現代社會學》和《社會學大綱》兩書具有代表性,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礎上重新撰寫的,影響最大。《社會學大綱》是解放區大力推薦閱讀的好書,廣受歡迎。
2.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的調查研究
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在革命實踐中高度重視調查研究。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注重實地調查。1930年5月,毛澤東為了反對當時紅軍中存在的教條主義思想,專門寫了《反對本本主義》一文,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抗日戰爭期間,毛澤東的調查理論和方法已為全黨所接受,并被用以指導延安地區的農村調查。1946年9月13日,毛澤東告誡西北局婦女生活調查團成員在調查中要善于抓要點,要注意事物的特點,這樣才能獲得發言權。
三、院系調整與社會學的撤銷
(一)維護與撤銷
中國社會學被撤銷的原因,有外因,更有內因:
(1)照搬照套蘇聯模式。
(2)自身存在錯誤認識。
(二)重提與厄運
1957年上半年,中國社會學者們從北到南,啟動了一系列試圖恢復社會學學科的活動。正當社會學者們熱情高漲地謀劃在中國恢復社會學的時候,反“右派”運動驟然烽火連天。一批社會學教授和受牽連的人被錯劃成右派分子,社會學在中國被列為“禁區”。
1979年,社會學的恢復重建標志著中國社會學正逐步走向成熟。
四、中國社會學的恢復重建
(一)正名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中國社會學的恢復和重建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1979年3月15日到18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會議籌備處在北京召開“社會學座談會”,共同探討社會學的恢復和重建問題。
(二)“五臟六腑”說
“五臟六腑”是費孝通借用中醫學的術語,比喻社會學的建設。所謂五臟,是指學會組織、專業研究機構、各大學的社會學系、圖書資料中心和出版物。所謂六腑,是說一個社會學專業至少要有六門基礎課程。它們是:社會學概論、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社會心理學、城鄉社會學(社區概論)、文化人類學、國外社會學說。其中,社會學概論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是基本的基本。
五、中國社會學的本土化
(一)社會學中國化的主要代表
明確的社會學中國化進程開始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許仕廉、孫本文、吳文藻、費孝通、林耀華等社會學家和李大釗、瞿秋白、毛澤東、李達、許德珩等馬克思主義學者為此進行了許多開拓性的工作。
(二)中國社會學本土化目標的實現
(1)應當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認真地開展社會現象研究。
(2)把研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社會化作為社會學的基本任務。
(3)立足于中國社會的現實,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相結合,使社會學的教學與研究能切實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
(4)采取積極的態度,在借鑒國外社會學和中國過去社會學的優秀成果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逐步建立中國社會學的理論知識體系,形成中國社會學學派。
(5)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為之奮斗的社會學專業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