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失敗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新道路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
(1)八七會議提出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同時明確提出要找到新的革命道路,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的一個很大進步。
(2)八七會議以后,中共中央在領導各地武裝起義的過程中,初步提出了相機占領某個縣或幾縣,建立革命政權,實行武裝割據的思想。并網山根據地的創建從實踐上開了一條在敵我力量是殊的情況下,共產黨深入農村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的正確道路。
(3)中共六大肯定了農村根據地和紅軍是決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發展基礎和重要力量。中共六屆二中全會指出:中國革命要勝利,必須要有紅軍,必須要有廣大的蘇維埃區域的幫助。1929年9月,中共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指出,先有農村紅軍,后有城市政權,這是中國革命的特征,這是中國經濟基礎的產物。
(4)在探索以農村為工作重點,到農村去發動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武裝斗爭,建設根據地這條革命新道路中,毛澤東是杰出代表。毛澤東不僅在實踐中首先把革命的進攻方向指向農村,而且從理論上闡明了武裝斗爭的極端重要性和農村應當成為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10月和11月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和《井網山的斗爭》兩篇文章中,回答了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和條件,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1930年1月,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進一步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是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義的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提出了以鄉村為中心的思想初步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
(5)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是對927年后共產黨領導的紅軍和根據地斗爭經驗的科學概括,它是在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同當時黨內盛行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作堅決斗爭的基礎上逐步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