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至1907年,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為為代表的改良派,分別以《民報》和《新民叢報》為主要輿論陣地展開論戰。論戰的主要內容是: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這是論戰的焦點。改良派端力為清政府的民族和階級壓追政策護,認為中國只可改良、立憲。革命派控訴清政府賣國媚外的罪行,強調救國必先推翻清王朝;認為革命是療治社會的捷徑;革命是要付出代價,但是可以換取歷史的進步;革命就是為了建設,破壞與建設是革命的兩個方面。革命派還反駁了改良派提出的革命會招致天下大亂和帝國主義干涉的謬論。
(2)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改良派認為中國國民沒有享受民主權利、當“共和國民”的資格。革命派則認為當代中國,不是“國民惡劣”,而是“政府惡劣”;自由、平等是人類的本性;革命本身就是啟發民智的方法。
(3)要不要社會革命。改良派反對土地國有反對平均地權,竭力美化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派則認為中國的社會經濟制度弊病百出,必須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收歸國有,以解決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