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記者 都 芃)如今,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安醫二附院),一個為抗擊新冠肺炎而生的遠程會診系統,依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不僅能夠實現對患者各項指標、生命體征的全方位遠程實時監測,還逐漸具備了人工智能學習能力,可以沉淀數據資源,輔助治療。
而打造出這套系統的,正是合肥工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善林及其團隊成員,這套系統也被戲稱為抗疫版醫用“微信”。
7月15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字診療裝備研發”重點專項“巡診查房智能化機器人研發”項目啟動會在合肥工業大學舉行,這是楊善林在智能移動新冠肺炎防控遠程交互服務系統基礎上參與研發的又一重點項目,為我國醫療健康事業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不斷邁進貢獻了重要力量。
為抗疫一線研發遠程交互服務系統
從國家重大需求出發,用科研成果回饋社會、服務人民,是楊善林這些年來從事科研工作的最大原則。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楊善林迎難而上,用行動踐行了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赤熱情懷。
2020年1月23日,大年二十九。楊善林正坐在從北京開往合肥的高鐵上,雖然車廂內的氣氛像往常一樣平靜,但楊善林已經坐不住了。他從新聞中得知武漢出現了一種從未出現過的新型傳染病,傳染性強且人類對其認知有限。
“治療新型傳染病,醫務工作者可能需要遠程會診技術。”楊善林馬上給團隊打電話,針對傳染病的遠程會診系統的研發問題,和大家進行商討。次日一早,團隊便聚集起來開會攻關,而這一天是大年三十,艱苦的工作才剛開始。
“不是說有個QQ,開個視頻就可以,遠程會診需要實時看到病人的各項生理指標、檢查報告、情緒狀態等等。”楊善林的快速反應來自于此前積累。
早在2016年,由楊善林主持研發的智能微創診療裝備系統就已得到成功應用。而在2019年,基于這一系統,我國進行了第一例基于5G網絡的遠程協作手術指導。
雖然有成功經驗,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突發情況,楊善林和團隊還是遇到了不小的困難。“我們在實驗室,不了解醫護的具體需求,面對新型傳染病還缺乏成熟的具體解決方案。”這一問題深深地困擾著楊善林和他的團隊。
要想明確一線需求,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去醫院與一線醫護面對面溝通。大年初四那天,楊善林就帶領團隊前往安醫二附院。彼時的安醫二附院作為安徽省新冠肺炎省級定點收治醫院之一,正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并且承擔著對下級醫院的支援指導任務,迫切需要遠程會診技術的支持。
“很多人勸我,說這個時候去醫院有被感染的風險,但不去醫院是不行的,一定要了解醫護的需求!”為了盡快掌握救治過程中的復雜需求,楊善林三天兩頭帶著團隊往醫院病房跑,與一線醫護人員進行面對面的交流研討。
最終,經過反復攻關,大年初八,楊善林團隊聯合安醫二附院、合肥德銘電子有限公司研發的基于云的智能移動新冠肺炎防控遠程交互服務系統,在安醫二附院對口支援的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得到成功應用。十多天后,這套系統在武漢雷神山醫院、武漢火神山醫院,以及北京、上海、天津等數十家醫療機構得到大規模應用,在大大提高救治效率的同時,也將醫護人員的交叉感染風險降到最低。
編織“醫聯網”普及優質醫療資源
在旁人眼中,楊善林沒有停下來的時候。取得的成績屬于過去,他不愿“吃老本”。
2008年,在憑借轎車整車自主開發系統的關鍵技術研究及其工程應用拿下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后,旁人以為楊善林會“歇歇腳”,他卻把眼光投向互聯網。2013年,楊善林提出要與奇瑞汽車共同開展“智能互聯環境下汽車產品設計方法與應用”項目研究。不過,該企業的技術人員心里卻有些犯嘀咕,以那時傳統汽車工業的發展情況來看,智能互聯與汽車是兩個毫不相干的領域,他們之間會有什么交集?可楊善林不這樣認為,“未來一定是一個萬物互聯的世界”,而今天汽車產業的發展已經證明了他的判斷是正確的。
如今,在楊善林團隊的汽車大數據聯合實驗室,所有已經售出的奇瑞電動和燃油汽車,每10秒鐘就會將在途數據上傳到該實驗室的終端平臺。“利用自行開發的大數據技術,通過分析龐大的車身數據、業務數據和外部數據,形成了數據驅動的汽車產品開發決策技術和支持系統,在奇瑞多款新型車型的開發工程管理中已經發揮出強大的推動作用。”該項目負責人、合肥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張強介紹說。
如今,楊善林又有了更大目標。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初期研發的遠程會診系統在武漢雷神山醫院、武漢火神山醫院等地取得良好應用效果后,楊善林進一步思考:我們國家優質的醫療資源有限且分布不均,怎么能讓更多的人享受到這些資源?
楊善林的設想是將各類醫療健康機構、社區或家庭等空間的、與醫療健康相關的人和物及其信息資源進行整合統一,編織出一張“醫聯網”。從社區醫院的就診記錄,到三甲醫院的檢查結果,乃至人體可穿戴設備上傳的各項身體指標都可納入其中,構成個人全周期、全過程、全類型的醫療大數據集合。有了數據作為基礎,還能夠實現院內—院外聯動、線上—線下協同的智慧醫療健康服務,將優質醫療資源通過“醫聯網”共享至更多地方。
楊善林表示,未來隨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加入,還將實現“有病治病,無病預防”的全新醫療模式。
關心青年發展凝聚團隊力量
當走進合肥工業大學管理學院一樓大廳,你會看到一幅手繪長卷上寫有一行醒目的標語——“我們擁有共同的事業”。這是楊善林提出的,這句話作為他和學院的座右銘,激勵著師生朝著共同的目標努力。
楊善林從不單打獨斗,他善于發揮團隊力量、集智攻關,這也是他這些年先后在整車制造、航空航天、醫療衛生等多個不同領域取得成績的“法寶”。
“以身作則”是楊善林帶領團隊的方式。回憶起疫情初期跟著楊善林三天兩頭往醫院跑時的感受,合肥工業大學教授丁帥認為正是楊老師的表率作用給了自己勇氣。“那時候楊老師都去了,我們就啥也不想了,沒有害怕的理由。”丁帥說。
如今,已73歲的楊善林依然每天8點雷打不動地出現在實驗室。每當遇到有重大課題需要攻關,他就會將團隊成員召集起來,大家一起想辦法,他也會全程參與。
同時,楊善林還十分關心青年人的生活。跟隨楊善林工作的合肥工業大學管理學院青年教師歐陽波,疫情期間沒能回江西老家過年。因防疫措施限制,他每日進出學校十分麻煩,“當時我把泡面和水果囤在實驗室,準備吃住都在這里了”。
楊善林得知這一情況后,便想方設法給他和另外一名青年教師在校內安排了住處,并且每天接他們到自己家里去吃飯。“那時候食堂沒開,飯店也關了,我沒地方吃飯,實在不想麻煩楊院士,但是他很堅持,每天中午帶我到他家吃飯,一直到學校食堂開放。”歐陽波回憶道。
此外,楊善林還自掏腰包捐款50萬元設立了“師生情獎學金”,幫助在生活、學習上有困難的優秀學子。
從楊善林在學校里的家到實驗室這條路,他數過一共有1200步,需要走13分鐘,而這一走就是30多年。不過,73歲的他依舊不打算停步。“我將繼續懷揣著對祖國和人民的高度熱愛,將科研工作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用不斷創新的科研成果與理論方法推動國家經濟與社會快速發展。”他說。
原載于《科技日報》2021年9月6日
原文鏈接: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9/06/content_52108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