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題】
中國的城鎮化發展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途徑。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明確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2000—2010年,我國城鎮人口從45906萬人增加到66557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36.2%提高到49.7%,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近幾年農民收入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業化、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最大的內需在城鎮化,最大的發展潛力也在城鎮化。
近30年來,中國城鎮化水平以年均約1%的速度提升,大大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經濟結構、政治結構、組織結構和社會結構的調整。但與高速發展的工業化相比,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明顯滯后。從世界城鎮化發展歷程看,大部分國家人均GDP3000美元時,城鎮化水平在60%65%,而目前中國在46%左右,滯后約15-20個百分點。
如果在未來10年,中國的城鎮人口比重提高到75%,那么,年均社會消費額可以從目前的10萬億元增加到20萬億元,而且年均20萬億元以上的投資規模可以維持20年。因而,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持久動力,將擴大內需與推進城鎮化進程緊密結合起來,可以實現經濟發展與內需持續擴大的良性互動。
我國城鎮化蘊含著巨大的內需空間。一是城鎮化可以有效擴大城市消費群體,增加居民消費。二是城鎮化可以提高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三是城鎮化可以有力拉動投資需求。城鎮人口的增加,可以帶來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房地產
開發等多方面投資需求。由城鎮化帶來的國內市場擴大,不僅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其產生的巨大需求,有可能成為我國與主要發達國家互利合作的重要條件。推進城鎮化既是一項艱巨復雜的任務,也是一個長期過程。推進城鎮化既要積極,也要穩妥。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努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中國城鎮化健康發展需建立哪些體制機制?
【參考答案】
(1)建立與城鎮化健康發展相適應的財稅、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等制度。
(2)加快小城鎮住房、就業、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市場化改革。
(3)加大對小城鎮建設的投入,在政府引導下主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小城鎮開發。
(4)在保護耕地和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妥善解決小城鎮建設用地。
(5)改革小城鎮管理體制,盡快形成符合小城鎮經濟社會特點的行政管理體制。
(6)特別要加強小城鎮居民的市民素質教育,使之盡可以地適應城鎮文化,承擔起城鎮建設者的責任。